2008年3月22日 星期六

歐盟五十年紀念網站

http://europa.eu/50/
一個用了廿二種不同語言的網站,他到底要你知道甚麼?


歐盟五十歲“知天命”?《環球時報》記者程剛、李宏偉( 2007-03-26 7版 )

  “我們從1957年開始走到一起來”( together since 1957),這句平實且略顯底氣不足的話,居然是歐盟創立 50周年的慶典標語。它的氣勢與30多米長的巨幅廣告和懸挂廣告的歐盟委員會大樓似乎頗不相稱( EU50 ,http://europa.eu/abc/history/index_en.htm )。

  50年,對於一個人來說,是“知天命”即明白自身使命的年齡;對於婚姻來說,是輝煌、幸福的“金婚”;對於時間來說,是半個世紀的風雨。這些與擁有27個成員國、4.8億人口,經歷了冷戰歲月、發誓成爲世界一極的歐盟十分合拍。但人們並沒有看到歐盟的“興奮”。德國《圖片報》打趣說,當前的歐盟正處於“中年危機”,能治好它的就是可以帶來激情的“偉哥”,一種徹底的變革。

歐盟總部沒什麽節日氣氛

  3月25日是《羅馬條約》簽署即歐盟創立50周年。24日晚,《環球時報》記者來到歐盟總部所在的布魯塞爾市舒曼廣場。這個被稱爲“歐盟心臟”的廣場像往日一樣寧靜,兩個“咬合”的齒輪面向舒曼廣場靜靜佇立著,在空地周圍一圈彩色燈柱的閃爍中顯得有幾分神秘。齒輪的左側是歐盟理事會大樓,樓前一艘“羅馬條約之船”赫然挺立,16米長的船體在不斷變幻的燈光照耀下富有動感,桅杆上歐盟旗幟迎風招展;右側是歐盟委員會大樓,30多米長的巨幅廣告畫從大樓頂層垂下,畫中一位東歐少女喜滋滋地注視著蛋糕上的蠟燭,眼神裏充滿希望與期盼。近日,從羅馬到布魯塞爾,從布達佩斯到柏林,從塔林到倫敦,歐盟成員國的首都及不少城市舉行了一系列慶祝活動,如音樂會、展覽和研討會等。但這些平和的活動似乎很難讓人們聯想到生日或節日。

  氣氛也許最能反映問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了喜慶氣氛缺失的原因所在。白小川是一位在歐盟委員會發展總司當官的德國人,曾在歐盟駐華代表團工作過( 歐盟駐中國使團一等秘書 ),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屬於一位學者型官員。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歐盟50年最重要的成就是歐洲大陸從未像現在這樣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歐洲一體化也給世界帶來了一定的“模範效應”。但歐盟的不足之處也不少,一大挑戰就是歐盟機構與百姓之間的聯繫有點脫節,相互之間缺乏一種信任。但他覺得這也不能完全怪歐盟機構,各個成員國難辭其咎。比如,有些成員國的部長,每當遇到棘手問題難以解決的時候就說,‘都是布魯塞爾給鬧的,我們無能爲力。而當他們在布魯塞爾得到授權的時候就說,‘你看,我們要像雄獅那樣拼搏才能爭到吃的,分到一杯羹可不容易!布魯塞爾往往成了政客們的藉口,它從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普通民衆對布魯塞爾的誤解。”白小川說的這番話頗有道理。法國與荷蘭2005年否決了《歐盟憲法條約》,缺乏必要的溝通與互信便是重要原因之一。戴維•福凱是位法國人,在英美生活過幾年,現在是布魯塞爾的一位智庫人士。他對記者說,歐盟存在的最大問題在於“思想轉變跟不上”。照理說,歐盟走過了50年歷程,人們對於這個機構至少應該比現在瞭解得多。但如果你在巴黎或者阿姆斯特丹的大街上隨便找幾個人問問,你會發現他們對歐盟的瞭解還停留在初級水平。身爲律師的比利時—中國經貿委員會主席德威特說:“儘管歐洲人對歐盟的抱怨很多,但所有人都很關注歐盟,因爲它與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命運相連。”在他看來,歐盟50年至少有兩大成功,一是經濟一體化讓窮國變富。像愛爾蘭、西班牙、希臘這些國家,入盟前都是歐洲的窮國,如今愛爾蘭經濟發展迅速,2004年人均GDP超過4.5萬美元,超過英法德等歐盟大國。二是文化教育領域的一體化措施讓歐盟人受益匪淺。歐盟的不足同樣有兩點,一是過於強調經濟體系的自由化,對人們勞動權益的保障強調不夠,使他們對今後缺乏安全感;二是老百姓對歐盟缺乏信任。

五十大壽,它們心態不同


  歐盟的“五十大壽”是在德國柏林慶祝的,一方面德國是歐盟輪值主席國,另一方面,柏林極具歐洲分裂和統一的象徵意義。德國政府在組織27國領導人欣賞音樂會、簽署《柏林宣言》的同時,還努力營造節日氣氛,讓德國人更多地瞭解歐盟。3月24日晚,“歐洲—美好之夜”在柏林文化論壇大廈和博物館島同時舉行,人們紛紛走進博物館,觀看來自歐洲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精品。“歐洲俱樂部之夜”活動讓各國年輕人到30多家柏林俱樂部盡情享受音樂、舞蹈和啤酒帶來的歡樂。在歐盟駐柏林代表處,“公衆開放日”活動引來衆人紛紛前往參觀,直到深夜。25日,在勃蘭登堡門周圍,旗幟飄揚。臨時搭建的舞臺上,衆多歌星和藝術家紛紛獻藝。“歐洲50年”展覽也從這裏出發,將陸續走遍50多個德國城市,介紹歐盟歷程和歐洲的核心價值觀。其實,德國的慶祝活動更像是利用活潑的形式來普及歐盟知識。奧地利人戈斯巴是柏林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經理,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對歐盟認識有限,我很想多瞭解一些,但發現歐盟機構太多且制度太複雜,不知它們在一起如何工作。”與戈斯巴相比,穆勒的出身“很複雜”。他是德國國籍、在比利時長大、在法國取得博士學位、父親是歐盟執委會官員。他的回答更簡單,“老實說,我真的知道不多。”有德國專家批評說,歐洲一體化進程不能只走“自上而下”的單行道,而應更多地走“自下而上”的雙行道,讓越來越多的歐盟百姓參與進來。

與西歐國家相比,地處北歐的瑞典等國更加平靜。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香農•凱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雖然歐盟誕生之初是以經濟利益爲出發點的,但和平才是歐盟最引以爲豪的産品。一位權威人士也說:“50歲的歐盟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最大熱門!”對於北歐老百姓來說,歐盟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直到現在,很多瑞典人、芬蘭人還認爲自己是斯堪的納維亞人,對去法國、德國等地方,有時說去歐洲,有時說去大陸。在他們的心裏,北歐國家之間的關係已經足夠融洽了。在歐盟內部,入盟時間最短的國家反而熱情較高。如今年1月1日才入盟的羅馬尼亞,就有不少媒體發表文章慶賀歐盟五十大壽。如《歐盟舉行家庭舞會》、《歐盟舉行金婚慶典》、《歐盟走過和平與繁榮的50年》等。光看這些標題就能感受到一種喜慶氣氛。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媒體表示擔憂。如《歐盟能帶來經濟健康嗎》、《歐盟的下一步該怎樣走》、《成功俱樂部遭遇中年危機》、《<羅馬條約>50年後被埋葬》等等。其實,入盟對大多數東歐老百姓來說,在接受教育、就業等方面選擇更大、機會更多了。而且,入盟可以給東歐國家帶來大量援助資金,比如羅馬尼亞在今後7年裏,將從歐盟獲得330億歐元的結構基金和農業基金,波蘭則更多,達到672億歐元。另一方面,不少東歐人對歐盟充滿懷疑和憂慮,認爲入盟使東歐成了歐盟發達國家的商品傾銷地,民族經濟因此遭到極大衝擊,不少企業由此將進行整改甚至面臨倒閉。在人員自由流動方面,富國對新入盟國家設置了種種障礙,使東歐人産生了自己是歐盟二等公民,甚至三等公民的感覺。

美國:冷眼看歐盟

時至今日,有一個歐盟50年的見證者格外重要,那就是美國。3月25日,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刊登了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尼亞爾•菲爾古森( )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連法國人也不愛歐盟、不信任歐盟》。菲爾古森幾天前從倫敦去巴黎吃午飯,他乘坐的是歐洲之星高速海底列車,用的是法國興業銀行信用卡,買地鐵票時用的是歐元,點菜時說蹩腳的法語,服務員立即用英語回答。這一切便利讓菲爾古森感慨歐盟的好處。作者稱很多人把歐洲的和平歸功於歐盟。但實際上,正如北約第一任秘書長所說的,是美國領導的北約“把蘇聯人攔在外面,讓美國人進到裏面,並把德國人按下去”。
文章稱,歐盟的人均 GDP雖不如美國,但從很多方面看,歐洲人過得比美國人好。按照2005年的資料,奧地利人、丹麥人、荷蘭人、法國人和德國人每年比美國人少工作300小時。歐洲的貧富差距比美國小,歐洲人活得比美國人長,德國年輕人個子比美國年輕人高。但菲爾古森說歐洲人的高生活水平不能過多歸功於歐盟。歐盟在擴大自己責任範圍的同時,歐洲各國政府並沒有減少開支。只有46%的歐洲人對歐盟有積極看法,超過1/3的人認爲他們的國家沒有因歐盟成員國的身份獲得好處。文章總結說,歐盟不招人愛的真正原因是它的平淡現實和勃勃雄心之間有差距。而且歐洲領導人拒絕承認這一點。

歐盟出現消化不良

  對於歐盟“理念先行”的問題,復旦大學歐洲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丁純教授說,歐盟制度實際上是一種精英安排,但現階段因爲在迅速擴大、消化和深化之間沒有搞好平衡,造成了內部的很多問題,包括不少國家百姓的反對。最大的反對力量來自於老牌歐洲國家。一體化的安排要求這些相對富裕的國家輸出、轉讓增長利益給新歐盟國家以實現經濟、福利的一體化,這必然導致老歐盟國家百姓自己福利、生活水平的增長放慢甚至下降。生産要素的自由流通則讓新歐盟國家的大量人員進入老歐盟國家,他們既享受了這些國家的高福利,又帶來了就業競爭和壓力。老歐盟國家確實有些力不從心。
從另一個方面看,迅速擴大的歐盟如果不能繼續推進一體化,包括在政治、外交上實現高效、統一的共同治理,那麽就只能是一個鬆散的、意義不大的區域同盟。這是一個兩難的政策選擇。用丁純的話說,歐盟也許到了進一大步要退一小步的時候,在停止擴大的同時,消化現在的內部融合矛盾,同時推進共同治理機制。畢竟在老歐盟國家不滿的同時,新歐盟國家,特別是一些東歐國家的發展非常迅速,希望的信號還是存在的。

本文轉錄自此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