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左派對美國的挑戰 文 / 陳宗巖 2006-11-28
與嚴震生教授合著,刊於11月28日中國時報論壇
原文
星期天剛舉行完的厄瓜多總統大選結果揭曉,代表左派勢力的柯瑞亞(Rafael Correa)以百分之十四的差距,輕易擊敗親美的香焦巨富諾玻亞(Alvaro Noboa),當選總統。厄瓜多的選舉結果,映照本月初尼加拉瓜桑定民族解放陣線候選人奧蒂嘉(Daniel Ortega)的捲土重來,再加上查維茲若是在委國的總統大選中再連任成功,意味著拉丁美洲左派勢力的持續鞏固及擴大。對美國而言,這當然是一項警訊,但相較於過去的處理模式,美國似乎束手無策。
從一九九八年的查維茲當選總統開始,近年來巴西的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二○○二年當選、今年十月底連任成功)、阿根廷的科許納(Nestor Kirchner,二○○一年就任,二○○三年當選連任)、烏拉圭總統瓦斯格茲(Tabare Vazquez,二○○四年當選)、玻利維亞總統莫拉雷斯(Evo Morales,二○○五年年底當選),智利的巴奇利女士(Michelle Bachelet,二○○五年年底當選),及厄瓜多剛當選的柯瑞亞,都是代表社會主義思維的左派國家領導人。南美洲的大國除了哥倫比亞和秘魯外,幾乎全部淪為左派的勢力範圍。
如今,這股浪潮又開始進入中美洲,和加勒比海的古巴相呼應。唯一讓美國喘口氣的是鄰國墨西哥未易幟。今年墨西哥總統大選計票引發爭議,最後在九月五日確認由親美的、主張自由貿易的卡德隆(Felipe Calderon)當選。中間偏左的民粹領袖歐羅貝茲(Lopez Obrado)雖以些微票數落選,但他的民意基礎仍相當穩固,更有足以影響墨西哥政治的能力,因此美國還是得提高警覺。
過去美國對抗拉丁美洲左派勢力的方式,就是進行各樣的顛覆。從一九五四年中情局協助推翻瓜地馬拉的阿班茲(Jacobo Arbenz Guzman)到一九六一年古巴的豬鑼灣事件,從一九七三年智利阿葉德(Salvador Allende Gossens)總統遭到暗殺到一九八○年代中期對尼加拉瓜叛軍的支持,美國政府直接介入的證據確鑿。這四個對象中,古巴的卡斯楚和尼加拉瓜的桑定游擊隊是靠著武裝革命得到政權,阿班茲和阿葉德則是經由民選產生者,可見美國並不區分政權取得的正當性,只要威脅美國利益,必定除之而後快。即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美國似乎並未完全放棄此一不符合國際規範的政治行為。
自從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當選之後,他與古巴總統卡斯楚聯合反美、反自由貿易,成為美國在拉丁美洲的眼中釘。二○○四年四月,美國涉入推翻查維茲的軍事政變,但僅僅幾天即告失敗。這一兩年來,查維茲積極地推展反美的外交政策,他與阿根廷的克基尼爾總統、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古巴的卡斯楚、伊朗總統阿瑪迪尼杰(Mahmoud Ahmadinejad)結交朋友,更以便宜的石油賣給尼加拉瓜左派總統奧蒂嘉的政治盟友,協助其當選,玻利維亞總統更是他的座上賓。二○○五年他更在美洲自由貿易協定(FTAA)中大膽宣布「FTAA已經死亡了」。外界相當擔憂布希政府與查維茲的外交戰將為世界帶來潛在衝突。
以美國甚至整個世界來看,拉丁美洲有相當豐富的天然資源,若向左傾斜並繼續將天然資源國有化,則其將會衝擊到國際能源安全。此外這些左傾的政權容易與類似伊朗這種造成世界動蕩的國家交往,若他們繼續深化合作成為一個反美、反資本主義的大勢力,勢必對國際安全帶來威脅。美國期中選舉結束、民主黨取得國會的掌控權後,將對拉美裔的移民政策採較寬容的態度,且外交與經濟政策也會比共和黨緩和,獲許有助於改善美國與拉丁美洲的關係。即便美國與拉美似乎越離越遠,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乃至於世界必須仰賴於這個地區的資源,而拉丁美洲仍然需要依賴以美國為首的市場經濟以及與美國合作帶來的利益,以促進發展。在這種關係的影響之下,美洲的外交戰場或許可得到些許的休息。
(嚴震生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陳宗巖為研究助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